借款没约定还款期限?别慌,法律早已给出“弹性方案”
朋友借钱时没写还款期限,催款时怕伤感情,不催又担心钱收不回——这是很多人遇到的借贷困境。现实中,大量民间借贷因双方关系亲近或疏忽,未在借条或合同中约定还款时间,等到需要用钱时,才发现“没约定期限”成了尴尬的难题。但法律对这种情况早有明确规定,既保障出借人的债权,也给借款人留足周转空间,关键是要掌握正确的处理方式。
第一步:优先协商补充,用约定化解模糊地带
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款,最直接的解决方式是双方协商,通过补充协议明确还款时间。这种方式最灵活,也最能体现借贷双方的意愿,避免后续纠纷。
张先生2022年借给同事5万元应急,当时只写了“今借到张先生5万元”的借条,没提什么时候还。2024年张先生急需用钱,找到同事协商,双方签订补充协议:“同事于2024年12月31日前偿还5万元借款,期间按年利率3%支付利息。” 到期后同事按时还款,没有产生任何矛盾。
协商补充时,建议注意两点:
- **书面确认**:即使是口头达成一致,也最好通过微信聊天记录、短信或书面协议固定下来,避免后续一方反悔;
- **兼顾双方需求**:出借人可根据自己的资金计划提出合理期限(如“3个月内还款”),借款人也可说明自身情况(如“半年后才能凑齐”),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。
若协商顺利,补充约定的还款期限将成为双方履行义务的依据,后续若一方违约,另一方可凭补充协议维权。
第二步:协商不成?法律赋予“随时主张”的权利
若双方无法就还款期限达成一致,《民法典》第675条给出了明确解决方案:“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。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,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,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;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。”
这意味着,法律赋予了双方“双向弹性权利”:
- **借款人可随时还款**:即使出借人没催款,借款人有能力时也可主动偿还,无需等待“约定时间”。例如,小王借小李3万元没约定期限,半年后小王工资到账,主动将3万元还给小李,小李不能以“没到我想要的时间”拒绝接收。
- **出借人可催告还款**:出借人需要资金时,可要求借款人在“合理期限”内偿还。这里的“合理期限”没有统一标准,需结合借款金额、借款人的还款能力、借款用途综合判断。
某法院2023年审理的一起案件中,出借人向借款人催告还款,要求“15天内还清10万元”,借款人以“期限太短”抗辩。法院审理后认为,10万元借款对普通工薪阶层而言,15天确实难以凑齐,最终认定“合理期限”为2个月,判决借款人在2个月内还款。反之,若借款金额仅1万元,出借人要求“7天内还款”,法院通常会认可该期限的合理性。
需要注意的是,出借人催告时需“明确告知”借款人——可以通过书面通知(如律师函、挂号信)、短信、微信等方式,且需留存催告记录(如短信截图、快递签收凭证),避免后续借款人否认“收到过催告”。
第三步:借款人违约怎么办?追究责任有依据
若借款人在出借人催告的合理期限内仍未还款,就构成违约,出借人可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其责任:
- **要求偿还本金+利息**:若双方约定了利息,可要求借款人支付从借款之日起至实际还款之日的利息;若未约定利息,根据《民间借贷司法解释》,出借人只能要求借款人支付“催告后合理期限届满之日起”的利息(按一年期LPR计算)。
- **起诉追讨**:出借人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,提交借条、转账记录、催告记录等证据,要求借款人还款。若借款人下落不明,法院可通过公告送达传票,缺席判决后申请强制执行(如查封借款人的房产、银行卡)。
赵女士2021年借给朋友8万元没约定还款期限,2023年10月通过微信催告,要求“11月底前还款”,朋友到期未还。赵女士起诉后,法院结合证据判决朋友偿还8万元本金,并支付2023年12月1日起至实际还款日的利息(按当时一年期LPR 3.45%计算)。
关键提醒:诉讼时效别忽视,三年期限要记牢
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款,诉讼时效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“陷阱”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88条,这类借款的诉讼时效从“出借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”,具体分两种情况:
- 若出借人从未催告:诉讼时效从出借人第一次主张权利(即第一次催告)时起算,为期3年;
- 若出借人已催告:诉讼时效从“合理期限届满之日”起算,为期3年。
例如,出借人2024年1月1日催告借款人“3月1日前还款”,借款人到期未还,诉讼时效从2024年3月2日起算,至2027年3月1日届满。若出借人在2027年3月1日后才起诉,借款人可提出“诉讼时效已过”的抗辩,法院可能驳回出借人的诉讼请求。
为避免时效过期,出借人可在时效届满前采取“中断时效”的措施:如向借款人发送催款短信、微信,或让借款人出具《还款承诺书》,这些行为能让诉讼时效“重新计算”(从行为发生之日起再算3年)。
特殊情况:借款人提前还款,利息怎么算?
若借款人主动提前还款,利息的计算需分情况:
- 双方约定了利息:提前还款不影响利息计算,通常按“实际借款期限”支付利息(如约定借1年,借款人6个月就还款,只需支付6个月利息),除非合同明确约定“提前还款需支付全部利息”;
- 双方未约定利息:根据法律规定,视为无息借款,借款人提前还款时无需支付利息,只需偿还本金。
某案例中,双方约定借款10万元,年利率10%,借期“未明确约定”,借款人3个月后提前还款,法院判决借款人支付10万元本金+2500元利息(10万×10%÷12×3),符合“按实际借款期限算息”的原则。
结语:未约定还款期限,不是“无期限”
借款没约定还款期限,不代表“可以一直不还”,也不代表“出借人只能被动等待”。法律通过“协商优先、催告补充、时效保障”的规则,既给了借贷双方灵活处理的空间,也划定了权利保护的边界。
对出借人而言,若遇到此类情况,可先友好协商,协商不成及时催告并留存证据,避免因“不好意思催”错过时效;对借款人而言,应正视还款义务,即使没约定期限,也需在出借人合理催告后积极履约,避免因违约承担额外的利息和法律责任。借贷的核心是信任,而清晰的权利义务约定,才是维护信任的最好保障。
下一篇: 昆明催款时怎样沟通能避免冲突?
上一篇: 昆明家里老人去世,他的存款要怎么取出?